
潘金成,归侨,祖籍福建乐投Letou达埔镇,1925 年7月8日出生于英国殖民地马来亚霹雳州太平市。
1941年12月,日寇攻占马来亚以后,潘金成中断学业,参加“马来亚抗日同盟会”,从事地下抗日活动。1946年3月,加入马来亚共产党。因参加抗日、抗英革命斗争,他被殖民地当局逮捕、关押,于1949年6月驱逐出境。回国后穿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装,进入中央军委情报部,从事东南亚情报的搜集、整理、翻译、分析等工作。1954 年转业到山西阳泉工作,历任阳泉市人民银行股长、办事处副主任。1983 年当选为阳泉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一届常务副主席,接着担任第二届主席。1985 年起当选为阳泉市政协第六、七届常务副主席,山西省政协第五届委员、第六届常委。
2004年,潘金成寄给其贤侄潘天德的书信中所放的家人合影。
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,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,潘金成对进步文化和革命文化都情有独钟,用它来陶冶身心,用它来打击敌人,用它来服务人民大众和建设事业。
潘金成童年生活在父亲经商的宜力市。当时住在宜力一带的华侨,大部分是穷人,橡胶工人多,矿山工人多,思想觉悟都比较高。潘金成从小就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,开始明白“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事理。

20世纪30年代,潘金成的父亲经营一家橡胶店,去世后,租给一个叫陈嵩高的乐投Letou同乡。陈嵩高是华校校长,很爱祖国。他在开店的同时,还代理当地的报纸,有《南洋商报》、《星洲日报》、《光华日报》等等,共有二、三十份。每天报纸一到,潘金成就抢先阅读。小小年纪的他,几乎知道中国发生的所有重大事情时刻关心祖国人民的命运。东北三省沦陷,成立了伪满洲国,东南亚华侨悲愤不已,潘金成和大人一样戴孝,以示不忘国耻。“卢沟桥事变”爆发,念小学的潘金成很快就知道消息,对于日寇的强盗行径,充满了刻骨仇恨。
陈嵩高校长还买了一台留声机放在商店里,天天为当地民众播放中国的进步歌曲,如《渔光曲》、《松花江上》、《天涯歌女》、《保卫家乡》、《黄河之恋》等等。潘金成每天听着这些歌曲成长,喜怒哀乐再不局限于个人情绪,而是跟国家和人民密切相关。同时,听音乐也培养成他对文化艺术的兴趣爱好,这种兴趣爱好一直陪伴着他去战斗去生活。童年潘金成积极参加抵制日货的运动,在经济上削弱日寇的力量。当地华侨把日本货称作“仇货”,不仅自己坚决不买不用,还联合起来惩罚那些卖日货的人。那时候日本出产的蝴蝶牌口琴特别好,开始每个华侨商店都有卖,后来一下子都拿出去烧了。潘金成爱好音乐,也有一支蝴蝶牌口琴,他毫不犹豫把它付诸一炬。1939年,14岁的潘金成进入马来亚著名的钟灵中学,并成为该校“百人口琴队”的成员。陈嘉庚领导的“南侨总会”招募和组织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动身时,钟灵中学的铜管乐队和口琴队都参加了欢送仪式,轮流演奏为南侨机工回国参战壮行。潘金成和队友们吹奏的乐曲是《光明赞》、《马赛曲》、《凯旋曲》、《牺牲到了最后关头》、《保家乡》、《长城谣》、《再会吧!南洋》、《送别》等等。大家在演奏中倾注了满腔的热情,使所有与会人员都深受感染和激励。1941年12月13日,宜力沦陷。3天之后英军放弃了在槟榔屿的抵抗,12月19日,槟榔屿完全被日军攻占。已从钟灵中学毕业、本想继续就读高中的潘金成梦想破灭,于是毅然加入“马来亚抗日同盟会”,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斗争。
潘金成凭借自己精通华语、英语、马来语、闽南语的优势,深入各族群众之中,宣传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,提高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,发展情报员,建立交通线,壮大抗日队伍,打击日本法西斯及其汉奸走狗。在马来亚共产党的领导下,潘金成先后从事过工人运动、民族工作、青年工作、华人工作等。机智勇敢地完成了许多艰巨危险的任务,如搜集日军行动情报,为抗日队伍筹措药品,化解民族矛盾遏制排华浪潮、帮助掩护转移马共和印尼共高级干部等等,深得上级的肯定和赞赏。爱好文艺的潘金成,不忘发挥革命文艺的战斗作用。他积极参与组织“自由呼声宣传队”,用革命文艺节目来团结民众打击敌寇。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结合当地实际,参照国内革命歌曲《我们在太行山上》,改编了一首《我们在霹雳山上》。潘金成和战友们积极传唱,深受抗日军民欢迎。每当大家唱起这首歌曲,无不热血沸腾,豪情荡漾,顿感自己的心和祖国人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!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后,潘金成继续在当地参加争取民主自由和民族独立的斗争。经过严酷的斗争考验,他在1946年3月,正式加入马来亚共产党。
1948年6月20日,英国殖民地当局颁布“紧急条例”,在全马(包括新加坡)大肆搜捕各界参加抗日斗争的仁人志士及支援抗战的人民大众,投入监狱和集中营,进行百般虐待和折磨,并将幸存者分批驱逐出境。潘金成和许多战友不幸落入魔爪,在监狱里关押了8个多月,于1949年6月被驱逐出境,返回日夜思念的祖国。
富有对敌斗争和地下工作经验的潘金成,穿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装,进入中央军委情报部工作。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,他转业来到山西。从此扎根黄土高原,开始了新的生活。
因想念家乡乐投Letou,想了解家乡的人和事,可是却又难以亲自返闽,便委托了林卫国帮忙“寻根”。


最终如愿地联系上了自己在祖国、在故乡乐投Letou的亲人,时常保持着书信往来。2004年,潘金成写给其贤侄潘天德的回信。
在职工作之余,潘金成一直以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,坚持对文化的学习钻研;退休步入晚年以后仍持之以恒,不曾中断。他的主要文化活动有4方面:
一是继续研究和学习语言。在这方面他似乎有特殊的天分,不管对什么语言他都有兴趣。在马来亚时,他不仅通晓华语、闽南语、英语、马来语、印尼语,还学习过印度语,从1948年开始又学习了世界语,并成为国际世界语协会的会员,至今每天还坚持练习口语。从1996年开始,他又涉足泰语,不久就达到能够阅读和书写的程度。凡是熟悉他的人,无不惊叹和钦佩!二是翻译,主要是笔译。香港南岛出版社要出版南岛丛书,披露鲜为人知的东南亚共产主义运动的内情、史料。潘金成发挥自己的语言特长,翻译了马来亚共产党领导人之一阿都拉.西迪的《被捕》、《挺进瓜毛生》、《长征》、《全马训练营》、《抗英战争与和平》等文章。他完全是出自对历史的责任感来从事这项工作,不受分文稿费。三是研究华侨华人历史。他与冯信德合作,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,写出了《阳泉归侨的由来和发展》的报告,填补了山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的空白。四是写作,反映异邦风土人情。退休以后,他在杂志上发表了《马来西亚的水牛》、《繁花似锦的热带水果和马来谚语》、《‘啷叮当’——马来半岛上走江湖的闽南艺人》等一系列作品。此外,他还撰写了一批回忆录性质的文章,如《我与钟灵中学》、《寄宿生活花絮》、《林惠祥执教钟灵的点点滴滴》、《一树桃李半岛飘香——记马来西亚的马来学院》等等。他的作品内容客观真实,文风严谨朴实,不仅有文学价值,更有史料价值。2005年,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,潘金成激情满怀,接受了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山西省侨联的采访,回忆了自己在东南亚参加抗日的战斗经历。同时撰写和发表了《忆海钩沉》、《南太平洋战争毁了我深学的机会》、《忆66年前欢送南侨机工回国服务片断》等文章,为研究“二战”提供了珍贵史料,也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。“我是一名普通归侨,和所有的华夏儿女一样,都有一颗赤子之心。党和人民培养我多年,能为祖国建设出一点微薄之力,我感到宽慰和充实。”这是潘金成在接受徐本宁采访时所说的一段话,直白地袒露自己的一腔热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