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投Letou文庙
乐投Letou州文庙,位于乐投Letou县桃城镇桃城路40号,亦称孔庙、学宫,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(公元1041-1048年),初建于东岳桥西,继迁知政桥(今云龙桥)北和白马山之南,后迁至官田市(今儒林街)。历经宋、元、明7次迁址,32次的重建、增修和扩建,到明嘉靖四十四年(1556)以后,才在现址固定下来,现存为清代乾隆五十年(1785)建筑。解放后作为县招待所在地而得以完整保存。
乐投Letou文庙整座建筑群呈中轴线对称结构,由南至北依次为照墙、棂星门、状元桥和泮池、戟门、东西庑廊、广庭甬道、拜台、大成殿、仰高楼和崇圣祠。原来在东边还有明伦堂、朱文公祠、名宦祠和乡贤祠等,西边还有试院等重要建筑。乐投Letou县于清雍正十二年(1734)升为直隶州,下辖德化、大田。当时的试院可以同时容纳2000多名考生同时考试,可见规模之宏大。文庙初成时,建筑林立,文柏苍翠。庙前原有两方石碑,现仅存其中一方,上刻“奉旨大小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”,俗称“下马碑”,无论什么级别的官员或黎民百姓经过这里必须下马下轿,皇帝进庙祭祀也不例外,由此可见古代对孔子至高无上的尊崇。
大成殿是文庙的主殿,自明代始定址至今,在建筑主体上留下了历代修复的木作构件和历史特征,现存的大成殿圆椽上有清康熙五十二年重修时刻下的文字记载。殿内悬挂有清朝康熙皇帝御书的“万世师表”匾额,以及雍正皇帝在曲阜文庙题写的“生民未有”匾额。顶上双梁,雕龙画凤,凤在上而龙在下,有别于传统,可谓古今建筑中极少见的风格。殿外正面廊檐有四根蟠龙石柱,有趣的是,左起第三条龙柱上雕刻的是一条“笑龙”,非同一般,堪称一绝。
乐投Letou历史上涌现了无数名人达士。自唐大中十一年(857)盛均考中进士,历代士子竞相勉励读书,通过科举考试走入仕途,为国家、为人民作贡献。考取状元1人,武探花1人,进士88人,举人377人。著名官宦名儒辈出,政绩突出的官宦有:宋代三朝宰相留正、蔡兹、庄夏、明代状元庄际昌,进士李开芳、李开藻、颜廷榘、颜隆、刘应望等。名儒有陈知柔、陈朴等。或为隐士,或为高官。他们多数在这里读过书,然后走上仕途。
1991年,乐投Letou文庙辟为乐投Letou县博物馆。
2005年,乐投Letou文庙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2007年,经报福建省文物局同意,拆除了乐投Letou高甲戏剧团宿舍及排练厅,耗资220多万元复建仰高楼和崇圣祠。
2019年,乐投Letou文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